再次醒发二十分钟,秦天将面盆与火堆保持在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,这样温暖的环境才能更好地激发酵母菌的活性。
面团发至半发状态,之后先拿出来揉匀排气,分成均匀的面剂子,再将面剂子搓成椭圆形,擀成牛舌状,拎着一端边抻边卷,卷好之后竖起按扁,擀成一个圆饼状。
正宗白吉馍讲究铁圈、虎背、菊花芯,这些都是形容白吉馍的形态。
此时的白吉馍面胚整体呈现碗状,此为虎背。
边缘有一圈很明显的圆环,看起来就像是两张面皮被粘在一起,此为铁圈。
正面有一个螺旋状的涡纹,此为菊花芯。
当然,这些都不太影响味道,顶多就是更加好看,口感更好一些。
拿来一个平底锅,将碗装的饼胚放在烧热的锅中,稍微烙一下,就会烙出一个金黄的圆环。
此时将面胚拿起,翻个面摔在锅里,按压平整。
待这一面也上色之后,再翻一次面。
这时白吉馍就会呈现大环套小环的同心圆造型。
焦黄色的图案烙印在表面,对于老吃家的诱惑力不亚于某种邪魔纹身。
那是对口腔的舌头的极致勾引。
盖上盖子,焖在里面烙制。
正常的白吉馍需要用到炉子或者电饼铛,这里没有那个条件,秦天只好尽量靠手法和对火候的掌控去弥补。
烙好的白吉馍两面金黄,中间鼓起,外皮酥脆,内里空心。
夹住两端轻轻挤压,那一圈“铁线”就迫不及待的向两侧分开,向你敞开了神秘的空腔,丝丝缕缕的水汽从中扑打出来,带着浓浓的小麦的香味,勾的人血脉膨胀,食欲大起。
饶是秦天这种被常年养刁的嘴都不由得直咽口水。
为了保险,秦天烙了足有十来个白吉馍。
整整齐齐的码在筐里。